隋唐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公元 605 年,隋煬帝下詔開鑿通濟渠,歷經 5 年,建成以洛陽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通涿郡(北京),全長 2700 余公里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是新時期國家運河文化戰略的重要節點工程,也是國家“十三五”重點文化工程。博物館坐落于洛陽市主城區瀍河入洛河口的西北角,內設展覽陳列、公共休閑、研學會議、文物儲藏等多個功能區,是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
場地是位于洛河與瀍河交匯處的三角形用地,空間組織先天比較局促。博物館建筑布局一方面尊重并呼應洛河大堤上已經形成的仿唐建筑群“瀍壑朱櫻”的中軸線,另一方面在內部空間組織上用層層遞進的功能空間布局規避不利的地形影響,形成了完整連續的展廳單元和富于變化的內部空間體驗。
建筑風格方面,博物館所在的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正處于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范圍,周邊規劃了大量的仿唐風格景觀建筑。按慣常思路,這座運河博物館必是唐風建筑無疑。我們的設計試圖跳脫出仿唐風格的包圍和束縛,尋找對隋唐歷史文化的不同切入視角。
隋唐時代是我國古代技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期,跨越洛河而規模宏大的洛陽都城規劃,明堂、天堂、龍門石窟等體量巨大的土木工程以及大運河的開鑿都集中出現在這一時期。所以,我們抓住隋唐大運河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技術特征,以洛河上架設的拱橋結構為原型,用現代建造技術的自然呈現來取代對傳統風格的具象模仿,從而實現古今文明的對話。
結構的對偶運用,在平面組織上采用橫向與縱向交織的拱形剪力墻形成有效的雙向抗震結構體系,在剖面組織上上部屋面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懸垂板+端部混凝土“唐瓦當”與下部基座的拱形剪力墻共同組成閉合的剪力墻傳力體系。平面對偶的結構特征通過大模板的清水混凝土澆筑形成清晰的室內空間架構,而剖面對偶的結構關系則通過陶瓷和青磚的材料組合賦予特定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
展陳空間的布局突破傳統博物館的封閉展陳模式,除了對溫濕度影響敏感的展品之外,大部分展廳采取開放格局,與公共空間和公園景觀融為一體。
功能組織上特別強化南面向洛河開放的公共會議區,以及北面向大運河公園開放的文創展示和教育體驗區,使博物館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客廳。
建筑主材的選用強調在地性的原則,即“洛陽造”。室內外大量采用改良后的洛陽三彩陶瓷掛板飾面,較好地緩解了清水混凝土建筑易給人帶來的疏離感以及內部空間聲學方面的缺陷,其中的吊頂《云帆》由 126986 個三彩陶瓷單元組成了迄今世界最大的陶瓷吊頂藝術作品。
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與洛陽當地的工藝美術家郭愛和、高水旺反復討論試樣,把傳統手工陶藝與現代設計、加工技藝相結合,助推洛陽傳統陶瓷產業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