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內容為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整治工程,包括公共綠化、廣場、道路、防汛墻、岸線、配套設施等范圍??偯娣e約2.7公頃,基地水岸線長度約493米。
場所精神,既存在于錨固于場地的物質存留,又存在于游離于場地的詩意呈現。這個項目就是基于這一建筑學思考的城市更新實踐。
“錨固”是指如果要發掘場所的潛在價值與精神,就無法脫離場地上的各種物質存留。它們是場地中歷史記憶最真實的映射。城市公共空間應當呈現出城市文化的時間厚度和延續性。由于觀念的差異,場地上每一處特征物的“搶救”式保存都面臨巨大的阻力與時間壓力。譬如:原有防汛墻、漁市貨運通道和防汛閘門、原有躉船的浮動限位樁、老碼頭的地面肌理以及鋼質栓船樁和混凝土系纜墩等。
“游離”是指改造實踐中新元素既保持著對既有環境的尊重,同時又以一種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環境的粘連,同老的部分形成比對性的并置關系。譬如場地中新建的兩組交通復合體----集合了坡道、座椅、展示、種植等功能的鋼廊架以及通過單一元素”水管“的組合變化形成的欄桿與燈柱系列。
利用防汛墻之后原本水草叢生的低洼積水區,運用低沖擊開發和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形成可以匯集雨水的低洼濕地。在雨水濕地中新建的鋼結構廊橋體系連接各個路徑方向,形成懸置于濕地之上的多功能景觀小品。我們對模式化的植物配置方式進行反思,依照空間序列進行植物布局。采用多種觀賞草相搭配,形成了同后工業景觀粗獷的精神氣質相吻合、獨具野趣的景觀風貌。
楊浦濱江示范段于2016年7月正式對公眾開放,整個黃浦江兩岸45公里以慢行系統貫通為基本要求的貫通工程隨即展開。在流線整合、可達性提升,以及城市文化傳承等方面,楊浦濱江示范段對于其他各區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時,對于在全中國范圍內存在的大量產業轉型期的濱水工業遺地,楊浦濱江示范段在城市更新方面所作的探索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